東至縣醫(yī)院應用現(xiàn)代化靜配中心智能物流系統(tǒng) 二維碼
據(jù)《東流縣志》、《建德縣志》記載:虞、夏、商、周屬揚州地,秦屬九江郡、鄣郡。西漢分屬豫章郡彭澤、鄱陽縣和丹陽郡石城縣地。東漢不變。三國時屬吳國彭澤、丹陽、鄱陽三郡地。晉分屬豫章郡彭澤縣、鄱陽郡鄱陽縣、宣城郡石城縣地。南朝宋、齊,分屬揚州宣城郡石城、歷陵縣地和江州鄱陽郡鄱陽、潯陽郡彭澤縣地,梁、陳兩代在今縣境設南太原郡,置和城(今東流鎮(zhèn))、晉陽(今張溪一帶)兩縣,屬南豫州。隋平陳后,太原郡及和城、晉陽兩縣并廢,地分屬潯陽郡龍城縣、九江郡彭澤縣和宣州郡秋浦縣、饒州鄱陽郡鄱陽縣。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陽兩縣地在梅城置至德縣,《太平寰宇記》云:“以年號為名”,屬江南西道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屬饒州,永泰元年(765)改屬池州。會昌初(841—846),在原和城縣舊址建東流場,屬江州彭澤縣?!斗捷浖o要》載,五代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縣為建德縣,仍屬池州,歷南唐不變。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東流場為東流縣,屬江州?!睹饕唤y(tǒng)志》:“東流縣,以大江自湓城而下,逶迤東注,故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屬池州池陽郡,并割貴池之晉陽鄉(xiāng)益東流。兩宋時東流、建德兩縣均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元初屬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屬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1286)屬江浙行省池州路。明和清初屬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為九華府、華陽府,后仍改為池州府,直隸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屬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隸兩江總督,雍正十一年(1733)屬安徽省寧池太道。民國元年(1912)東流、建德兩縣直屬安徽省。1949年4月22、23日兩縣先后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q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兩縣仍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qū)。1953年2月24日改屬安徽省安慶專區(qū),1959年5月15日,兩縣合并為東至縣,以堯渡鎮(zhèn)為縣城,仍屬安慶專區(qū),1965年7月14日東至縣改屬池州專區(qū),1971年3月29日專區(qū)改地區(qū),隸屬不變,1980年元月29日改屬安慶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復,東至縣復屬池州行署。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池州地區(qū)和縣級貴池市,設立地級池州市,東至縣屬池州市至今未變。 縣醫(yī)院新成立的靜配中心正式運行,率先運用現(xiàn)代化“物流軌道”傳遞服務。靜配中心是在嚴格控制的潔凈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藥師審核的處方由受過專門培訓的藥學技術人員嚴格按照無菌標準操作程序進行靜脈藥物的混合調(diào)配,然后通過物流軌道將成品輸液傳輸?shù)礁髋R床科室。 靜配中心設在門診綜合樓六樓,按照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靜脈用藥集中調(diào)配質(zhì)量管理規(guī)范》標準興建,主要由更衣室、審方區(qū)、排藥準備區(qū)、藥物配置間、成品核對區(qū)、二級庫、洗衣潔具間等區(qū)域組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F(xiàn)有藥學專業(yè)技術人員6名,其中研究生1名。中心設備完善,配備百級生物安全柜、百級水平層流臺、滅菌消毒柜、振蕩器等先進醫(yī)療設備。 目前,醫(yī)院的靜配中心運行是按照醫(yī)囑審核→貼簽擺藥→核對→調(diào)配→成品輸液復核→工人運送至各個病區(qū)→病區(qū)護士簽收的模式。2019年,縣醫(yī)院引入醫(yī)用智能箱式中型物流系統(tǒng),將工人運送至各個病區(qū)更改為通過“物流軌道”傳遞至服務的病區(qū)。通過物流軌道將成品輸液傳遞至病區(qū)只要兩分鐘左右,可以將配好的輸液以最快的效率送至指定的臨床科室,大大節(jié)省了送藥時間,提升了工作效率。 靜配中心的建立將原來分散在各病區(qū)開放環(huán)境下調(diào)配的靜脈用液體,集中由專業(yè)的藥學人員進行調(diào)配審核,整個過程在密閉的潔凈區(qū)中進行,配制人員均穿戴專門的手套、隔離衣及口罩,從而保證藥品配制的質(zhì)量和靜脈用藥安全,保證了病人用藥安全。同時解放了護士,把護士從日常繁雜的配液工作中解脫出來,服務于臨床,真正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患者,集中精力照料患者,關注患者的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健康宣教等,全面提升護理水平,提升醫(yī)療服務能力,提升患者滿意度。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